第48章 人生的楷模

一百四十二
在从医院返回消防中队的路上,许平给宋明打通了手机:“宋指,山火有无复燃?”
“许队放心,这次山林大火已彻底扑灭,我们坚守的队员全面细致地复查了几遍,不会死灰复燃了!”电话里宋明叫道。
“宋指,这积石山,可是当年女娲补天时,用剩下的石块堆积起来的山,积石山上长出的树木珍贵的很呢,可要好好保护哩!”许平对电话叫道。
许平在黄河上游积石山下这个县城的消防中队已服役多年,现在是中队长。他勤奋向上,努力工作,带领消防中队的战友们冲锋陷阵,义无反顾,无数次扑灭熊熊烈火,无数次抗洪抢险,为群众排忧解难,做了数不清的好事、实事,深得当地干部群众的好评。现在他三十三岁,不久前与当地医院一护士喜结连理,父亲许杰、母亲周英特地从云川赶来,参加了婚礼。妹妹许珍珍由于工作忙,让爹娘带來礼物,向哥嫂表示祝贺。
一百四十三
本书作者从小崇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无论在学校,还是走向社会,我都把屈原作为学习的榜样,人生的楷模。
说来也巧,我参加工作、走向社会后,亦有两位姓屈的先生对我有过重大影响,这两位屈先生都对我有知遇之恩。
一位是新华社高级记者屈维英,一位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总站黄河水文专家屈开成。
当时,屈维英在兰州新华社甘肃分社任记者。他去陇东采访时,当地文化部门一位领导郭凤奎老师向他推荐了我。屈维英便给我所在的水文站打电话,让我第二天去县城招待所找他。我接到这个电话,心情激动又复杂,能够拜访新华社记者,机会难得。但是,当时正是汛期,水文站有规定,除了大龄未婚青年去相对象,其他事情不得请假。可是,身在荒山野外的我,哪里有心思找对象,况且,也很少有人给我介绍。我思来想去,觉得无论如何不能失去这个机会。便对站长说,县城有个熟人要给我介绍女朋友,让我明天去见见,站长便准了我的假。
第二天,我按约定的时间地点,去拜会了屈维英。
才华横溢、知识渊博的屈维英不仅成为我努力学习,勤奋创作的恩师,而且成为关心爱护我的兄长。在他的关心帮助下,我在文学创作的选材、构思、运笔等方面有了比较大的提高,发表的作品越来越多。我对他很敬重,很感激,不久就对他说,“屈老师,我想以后叫你屈哥,行吗?”
“行啊,我也喜欢你这个勤奋向上的弟弟。”屈维英高兴地说。
此后几十年,我与屈维英无论见面,还是通话、通信,以及直到现在逢年过节问候,我都叫他屈哥,他过去叫我占功弟,现在叫我占功老弟。
我在野外时,屈哥积极向省城有关报社等单位推荐我,为改变我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操着心。后来,我调到了地处中原的黄河报社,他还来报社看我。屈哥大我十几岁,如今已是白发老人,但仍然笔耕不辍,有时把他新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诗词歌赋发到我的手机上,我欣赏后,赞叹不已。
屈开成先生是从人民解放军某部转业到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水文总站的高级工程师。我所在的野外水文站的上级领导机关是黄河水利委员会兰州水文总站。有时候我去兰州总站,认识了屈开成先生,我们成了好朋友。
有一次,兰州总站的上级领导机关——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局长董坚锋带着刘万民等有关负责同志,从郑州抵达兰州检查工作,屈开成先生向董局长和刘万民同志推荐了我。董坚锋局长得知我多年来在基层完成本职工作后,坚持创作,收获颇丰的情况后,决定调我到郑州工作。随即,屈开成给我打电话,要我尽快做好准备,一周内到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机关报到。
一九八三年六月,我从西北荒山野外的水文站调到中原省城郑州,在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先从事编志修史的有关工作,后编辑一份内部刊物。几年后,调到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报黄河报社任编辑记者,直至退休。
董坚锋局长是一位老黄河,他既是领导干部,又是技术专家,建国后黄河多次大洪水,他都参与了预报及其领导工作。他曾带领有关专业技术人员骑马考察黄河,以及徒步考察黄河,大河上下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为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收集了极其重要的第一手数据和有关资料,为造福黄河两岸人民,为治理黄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担任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为治理黄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为治理黄河的教育事业,亦做出了重要贡献。董坚锋平易近人,待人宽厚和蔼,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老前辈。
我很感谢黄河水利委员会机关报黄河报总编辑邓修身老师,这位前辈将我调进黄河报社做编辑记者工作。
黄河报是专业报,具有国内统一刊号,是对全国公开发行的报纸。
邓修身总编还带我一起采访了黄河水利委员会老主任王化云,我们合作采写王化云的专访“白首不移治黄志”,在辽宁省出版的《老同志之友》杂志发表后,被评为优秀稿件奖。邓总编还和我共同采写了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的袁隆等老同志,专访稿在《中州纵横》等刊物发表。
邓修身总编是一位深受大家尊敬的老治黄新闻工作者,德高望重,才华横溢,而且平易近人,待人亲切。在他的领导下,黄河报各项工作都不断取得好成绩,我也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成长。
邓总编对治黄新闻事业的重要贡献永远铭记在黄河人心中。
一百四十四
本书作者虽然调离西北,但我对在那里工作、生活了近八年的深山峡谷,以及有时去的当地县城和地区所在地的城市乃至省城,都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感。那儿有帮助过我的有关领导、老师和认识的朋友,包括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记忆里。我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外,还创作了不少文学、文艺和新闻作品,以及为老同志执笔写的文章,分别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和《甘肃日报》、《兰州青年报》、《金城》等电台和报刊杂志以及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南梁曙光》、《峥嵘岁月》、《浩气传千秋》、《革命史专辑》、《兰州战役》等书籍选用。由于数量较多,我在陇东创作的作品收进本书的有“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朱老总情系老百姓”、“彭总生活纪事”、“一片丹心为祖国------访李赤然将军”、“革命伴侣”、“三八五旅在庆阳的故事”、“敌人给我们‘送粮’”、“在山沟里”、“瞧这一家子”等少部分作品。由于本书是我的个人作品,凡是我与老师领导友人等其他人合作的文章均末收进。
“革命的传统永不丢------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这篇专访于1981年9月7日,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综合节目》全文播出,并配播了《陕北出了个刘志丹》这首具有广泛影响的陕北民歌。此后多年,我还多次看望同老。此稿也先后在《兰州青年报》、《河南商报》、《老人春秋》等不少报刊杂志发表,有的报刊杂志对标题作了修改。
革命的传统永不丢
——访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
正月里来是新年。
陕北出了个刘志丹。
刘志丹来是清官。
他带上队伍上横山。
一心要共产。
……
我浅吟低唱着这首年幼时就学会的陕北民歌,走进西安东八道巷刘志丹将军夫人同桂荣住的小院,看望这位革命老人。
老人家虽进入古稀之年,但身体尚好,她坐在院里一棵树下的椅子上看报。我说明看望和采访她的来意,同老站起來,热情地把我招乎进屋里,在客厅坐下,同老的服务员沏了一杯热茶放到我面前的茶几上,说:“喝点水”。我说,“谢谢”,旋环顾屋内简朴的陈设,没有什么像样的家俱,望着同老,说,“老人家,像您这样的老革命,应该享点福。可是,我看您家跟老百姓差不多哇!”
“还有不少老百姓生活苦着呢,我不能说要享福的话。”同老说罢,对我笑了笑,又道,“你来采访我,要问哪些问题呀?”我拿出采访提纲递给同老,说,“这是我拟好的提纲,您先看看。”
老人家看过提纲后,沉湎在往事的回忆中,深情地讲述了下面的事情。
刘志丹将军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和战友们创建的西北根据地在中央红军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期间,是全国仅存的革命根据地,成为中央红军和各路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中国革命的大后方。刘志丹对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主席称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总理写诗称道“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
刘志丹比同桂荣大两岁,都生在清朝末年。1921年,他们结婚,婚后刘志丹上了榆林中学。离家前,刘志丹到山里打了几捆柴扛回来,对同桂荣说:“榆林中学是咱陕北23县惟一的中学,那里有进步的共产党员老师,我到那里求学,孝顺父母,操持家务,就有劳你了。”
同桂荣拿出她从娘家陪嫁的8块银元放到刘志丹手上,说:“你放心去吧,能考上榆林中学,我知道不容易,家里的事儿,你不用操心。”刘志丹很感动,他说,“我拿一点,剩下的留给你在家里用。”同桂荣执意让他都拿上。刘志丹在榆中品学兼优,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秋天,党组织选派刘志丹上黄埔军官学校学习。以后,他历尽艰辛,与战友们一道创建了陕甘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兼前敌总指挥、红二十六军军长,西北红军总指挥等职。
1934年春天,陇东军阀谭世林和陕北恶霸地主张廷芝抄了刘志丹的家。同桂荣抱着四岁的女儿钻进山洞,靠吃野菜、喝露水过日子。不久,在陇东的陕甘苏区南梁政府主席习仲勋派人把她们接到南梁政府附近的一个村庄。一个月后,刘志丹从前方打仗回来了。他让同桂荣到红军后勤部工作,并说,你是我的婆姨,要处处比别的同志多做些工作。
这年秋末的一天,红二十六军军部开联欢会。红军指战员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摔跤,还有几个小战士争着要和总指挥刘志丹掰手腕。刘志丹笑了笑,说:“对不住,这几天我胳膊疼。”同桂荣知道了,急忙来问,“咋回事?”志丹说,“不要紧。”经再三追问,才知道志丹的胳膊和腰、腿都疼。原来,志丹带领部队常常进深山,钻密林,特别是上次出去打仗,因为没有棉衣穿,又在湿地上宿营,受了凉。同桂荣埋怨他,“不给别人说,为啥不跟我说一声!”志丹说,“怕婆姨着急。”同桂荣就把自已的棉袄脱下改制一下,让他穿上。为了这件事,红军官兵还跟志丹开玩笑,说,老刘穿着老婆的衣服!又打完一仗回來,志丹身上的棉袄不见了,同桂荣问他,棉袄呢?刘志丹说,我看一个小战士冷得发抖,就送给他穿了。”同桂荣便把给战士做衣服裁剩下的布条条,一针针,一线线地缝起来,找了点棉花,又给志丹做了件小棉袄。
志丹很尊重知识分子,红军刚成立时,人们一听“共产”二字,害怕得不得了,特别是念书的人更怕。因为国民党造谣说,共产党来了,先杀“留洋楼”(男学生),后杀“剪发头”(女学生)。陕北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志丹常到乡下拜访有学问的人,向他们解释宣传我们党的政策,并且请他们出来教学。有一位清朝的老秀才,志丹常去同他交谈。请老先生把知识教给劳苦大众,把知识贡献给革命事业。老秀才很受感动,说:“刘总指挥德高望重,还这么看重老朽,我一定尽心尽力。”老先生除了根据志丹的指示向学生教文化知识、讲爱国爱民的道理外,还讲孝道,志丹很赞赏。他说,孝,就是尊重老人,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红军如果不尽孝,就会丧失民心。志丹本人就很孝顺,他东征西战,南北奔波,很少顾得上回家,但只要有机会看望父母,就尽心照顾老人,还打来洗脚水,亲自用手给父母洗脚。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不久已进入严冬,天气特别冷。志丹想方设法让大家穿上棉衣、棉鞋;只要还有一个战士穿不上,他就不穿。毛主席也没穿棉鞋。志丹要同桂荣马上给毛主席做一双,并对她说:“毛主席是南方人,不比我们北方人耐寒,你要快点做好。”同桂荣便按毛主席的脚剪了鞋样子,找来黑布裁好,用两个晚上做成交给贺子珍同志,请她快给毛主席穿上。毛主席穿上棉鞋,非常高兴,见了同桂荣,连说,“谢谢刘嫂,谢谢刘嫂!”
同桂荣忙说:“主席比我年龄大,叫我刘嫂,我……”
“哎,西北人民都亲切地称刘志丹为‘老刘’,称您为‘刘嫂’,我怎么能例外呢!”毛主席笑着说。
中央机关搬到保安后,毛主席和同桂荣成了邻居。同桂荣经常帮贺子珍料理家务,有时毛主席和贺子珍吵架,同桂荣赶忙劝开。贺子珍生娇娇(李敏)时,毛主席请同桂荣接生,并让懂事后的娇娇叫同桂荣“刘妈妈”。不仅如此,同桂荣还帮助许多老同志照顾过他们的子女,如,孩提时的李铁映就曾得到同桂荣的悉心照料,当时,李铁映就叫同桂荣“刘妈妈”。
同桂荣在1934年参加红军前,就为革命做了许多工作,掩护和接待过谢子长等领导同志及红军战士。她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除了在红军时期做了大量的后勤工作外,此后长期做妇女儿童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还被选为陕西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入古稀之年后,她不顾长途劳顿,乘汽车几千里,数次到陕北志丹、吴旗和陇东南梁等地,看望革命根据地和乡亲们。看到老区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有较大提高,老人家感到由衷地欣慰。她说:“革命就是要给老百姓办好事嘛!”
同老的饮食起居都有规律,她早起早睡,每天都读书看报。同老多年來仍然爱吃陕北的剁荞面、搅团等面食。老人家喜欢下跳棋,女儿刘力贞经常抽空跟她下。女婿张光如亲儿子一样孝顺她,对她体贴、照顾得很周到。
临别时,我衷心祝愿同老健康长寿!
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话13683818096联系,先用短信
本文作者程占功 ,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
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