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张西园

一百九十三
知音
列车驶入潼关,广播里飘出一缕激越悠扬、委婉缠绵的《秦腔随想曲》,一种亲切的、回家的感觉油然而生。
记者的血液里流淌着秦腔的音符,欣赏秦腔是我业余生活中的主要乐趣。在记者的眼里,秦腔使阳光更灿烂,秦腔使春天更美好,秦腔的粗犷豪放,象征着人类蓬勃向上的生机,秦腔的婉转细腻,抒发了人内心丰富的情感。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原总导演张西园对发展和振兴秦腔艺术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记者在西安采访了这位老人。
《秦之声》曾荣获中国电视艺术最高奖“星光奖”,张西园被授予陕西“十佳电视艺术家”称号。
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称赞张西园是“振兴秦腔的典范”。
“陕西台为什么要创办《秦之声》这个栏目?”记者问。
体格魁梧,装束朴素,慈眉善目的张西园打着随和的手势,用浓重低沉的关中口音说:“变电视冲击戏曲艺术为电视促进戏曲艺术,这就是我们创办这个栏目的初衷。”
多年前,随着流行歌曲的风靡和电视剧的普及,戏剧舞台遭受了很大冲击,被鲁迅先生称为“古调独弹”的秦腔艺术遇到了空前挑战,观众大量流失,演员队伍不稳。在这个背景下,张西园和当时任陕西电视台文艺部主任的田秉毅等“秦腔知音”联手创办了《秦之声》。他们克服种种困难,使这个栏目走进千家万户,日益深入人心。他们开着电视台的彩色录像车,翻山越岭,到处奔波,东至潼关,西去西府,南到丹凤,北至横山,深入到70多个县(市),和基层单位、企业联合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群众秦腔演唱会,录制成一期又一期节目在《秦之声》播出。他们深入山乡田野,组织群众戏曲大赛,让男女老少都登台演唱,在荧屏上一展风采。以致于在陕西这块热土上,出现了“上至九十九,下至刚会走,不分男和女,都会秦腔吼”的景观。
张西园和他的同仁还在《秦之声》开办了有各界观众参加的秦腔“民乐园”,让现场观众参与表演。民乐园集知识性、娱乐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使不少不理解秦腔的青年人也爱上了秦腔。《秦之声》先后组织了秦腔卡拉OK大赛和全省群众戏曲演唱大赛以及大型综合戏曲晚会,培养和发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秦腔艺术人才,极大地活跃了城乡的群众文化生活。为了抢救秦腔艺术遗产,《秦之声》录制了一大批秦腔老艺术家的艺术资料片,为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他们还录制出版发行了秦腔艺术磁带、录像带、光盘,使秦腔艺术在音像市场上有了自己的领地。
《秦之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在黄金时间通过卫星直播“陕西地方戏专场”获得极大成功。
张西园为《秦之声》制定的用人宗旨是“尊老(尊重老艺人)、靠中(依靠中年演员)、扶青(扶持青年演员)、携幼(提携小演员)”,并采取措施,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不同年龄段的演员在《秦之声》荧屏上尽展风采。
张西园非常敬业,他每年春夏秋冬除了到基层录制节目,就天天坚持在《秦之声》演播厅或办公室,从正月初一到大年三十,从早晨到深夜,全身心地为秦腔艺术事业作贡献。他生活俭朴,不修边幅,每次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到基层组织群众秦腔演唱会,他都是先带领工作人员前去探路,实地考察崎岖山路上电视台的大型录像设备能否通过。在去陕北横山县录制节目时,他坐的汽车仅单程就走了29个小时。到了横山,来不及休息,又赶排节目。事无巨细,他都安排得井然有序,直到节目录制满意。
现在,张西园虽然退休了,但人们不会忘记他对振兴秦腔艺术事业作出的重要贡献。
一百九十四
耕耘
那年,记者采写介绍邓金堂倾心致力影视艺术创作的专访在我责编的文化版头条发表。老先生出了一部《邓金堂作品选》,他高兴地送我一本。并说,我正在拍摄大型历史文献片《楚长城》,任制片人,我们要努力把它拍成精品。邓金堂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首次访问中国、游览慕田峪长城时,问陪同的中国长城专家董耀会“这是中国最早的长城吗?”董回答“不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时期的楚长城。”大型历史文献片《楚长城》就是要全方位展示楚长城遗址的风貌,让世人了解中国原始长城的作用以及它的建筑艺术、风格和文化。
邓金堂说,董耀会是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他实地考察论证了部分陆续发现的楚长城遗址后,欣然题词“长城之父”,并与其他有关专家担任大型历史文献片《楚长城》顾问。他说,楚长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历史,为楚国所建。楚文王二年,楚国跨汉水进入南阳盆地,公元前688年开始修筑长城。他们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依地势条件,用石砌边墙、翟城、古堡、关门、古道,生动地体现了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建筑艺术。
年过古稀的邓金堂衣着考究,举止儒雅,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建国前参加革命,河南电视台建台时作为首批进台人员在该台工作,直到离休。但他离而不休,孜孜不倦地耕耘在影视艺术创作的领域里。他给人的印象除了艺术家的气质,就是忙。多年来,他担任《倾斜的天平》、《筑路人》、《情系洛君山》、《范仲淹》、《河南人走进阿克苏》等众多电视剧或电视专题片的策划和制片人,并创作了《红色警戒线》、《千古遗恨》、《彩霞满天》等多部剧本,大都搬上荧屏,有的获国家级优秀作品奖,有的获中南6省区电视优秀作品奖。
《剪不断的红彩带》是一部弘扬我国桥梁工程技术人员奉献精神的上、中、下3集电视剧,作为策划、制片人,邓金堂不仅为组织拍摄这部剧忙前忙后,到处奔波,还在剧中扮演了一位气象专家,与剧中饰演男主角桥梁工程师的表演艺术家金安歌(电影《西安事变》中担任主角,饰张学良)及饰演桥梁工程师夫人的著名演员黄梅莹(电视连续剧《渴望》中饰王亚茹)等名角一起,认真深入生活,仔细研读剧本,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使表演十分到位。该剧拍摄完成在河南电视台播出后深受好评。接着,他又组织拍摄了旨在反腐倡廉的上、下集电视剧《倾斜的天平》,在河南卫视播出后,观众纷纷来信来电,称赞不已,并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大河奖。
邓金堂说,他从事影视艺术创作,属半路出家,他原在电视台做行政工作,在领导的支持和环境的熏陶下,步入了影视艺术创作殿堂。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写出了第一部电视系列剧《红色警戒线》,这部13集的系列剧旨在唤起全社会乃至全人类对交通安全的关注,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剧本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描述的故事情节既生动感人,又触目惊心。特别是艺术地再现了一幕幕交通事故对国家以及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不得不让观众沉甸甸地思索,从而加强交通安全的意识。当时任河南电视台台长的王明堂审阅剧本后,十分重视,亲笔写信给当时任河南电影制片厂导演的陈胜利请他执导此剧。陈导演看过剧本,连连称好,并欣然执起导筒,使这部主题深刻、可视性强的电视系列剧前6集很快走上荧屏,并在全国32个省(市)电视台播出。随后,河南电视台导演都晓等接着执导,使这部电视系列剧的后7集在全国几十家电视台与观众见面,产生了广泛影响。此后,河南省公安厅将这部电视系列剧作为全省驾驶员安全学习的重要教材。
邓金堂创作的《红色警戒线》、《女路官》、《存折风波》以及《唐知县审苍娃》、《芝麻官下海》、《婚前协议》、《千古遗恨》、《彩霞满天》等许多剧本,大都拍竣播出。他忙于影视艺术创作,争分夺秒,从不懈怠。常常深夜正在睡觉,突然来了灵感,就马上穿衣起床,伏案疾书,投入创作。他还常把自己的构思讲给夫人、孩子以及各界朋友听,征求意见,修改完善。他不论走到哪儿,总要带个笔记本,把听到有趣的故事、笑话、句子记下来,作为创作养料。他的大部分时间(包括离休后)都是在繁忙中度过的,有时有空儿就去听戏,他说,他是个戏迷。
邓金堂的夫人周奚戎十分理解和支持老伴,不仅认真阅读他创作的剧本,提出很好的修改意见,还常常帮助他和导演物色电视剧演员,协助他们的工作。邓金堂的小女儿邓钰净非常钦佩她的爸爸。她对记者说,她的父亲是一个“活到老,学到老,工作到老”的人,如今离而不休,仍然忙着工作,但他忙得充实,忙得愉快,这对我们晚辈不无有益启示。
一百九十五
评郑钧形象的塑造
河南卫视播出的上、下集电视剧《倾斜的天平》是一部反腐倡廉、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主义力作。
这部电视剧用高度浓缩的艺术手法,再现了郑钧与赵晓岚、郝仁与贾明英这两对昔日的大学同窗、今天成为儿女亲家的两家人不同的命运,透视出他们不同的内心世界,折射出他们各异的精神风貌。
《倾斜的天平》在审美上的最大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郑钧这个纪委书记的形象。这个形象无论是在近年来反腐倡廉的作品中,还是处在目前影视作品的大背景下,都具有独特价值。郑钧的最大特点是“清廉”和“公正”,其办公室醒目的条幅上书“吏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正是他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电视剧一开始,其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紧紧抓住了观众。东都市纪委书记郑钧的妻子赵晓岚突患大面积心肌缺血休克住院,遵守院规的大夫在采取一些抢救措施后,却要郑钧先交住院抵押金,方可继续治疗。郑钧拿不出钱,正在这时,东都市工业公司总经理郝仁“雪中送炭”,拿来钱解了燃眉之急。赵晓岚转危为安后,郝仁夫妇去看望她。“经过夫人批准”,郝仁握住了赵晓岚的手,赵衷心感谢昔日大学同窗的救命之恩,而郝仁却对当年未能追上的“校花”意味深长地说:“如果有一天郑钧查我的问题,你说句话就行了。”
有一句话说,“一个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我们看到,铁骨铮铮的郑钧身后站着的正是这样一个女人。当年大学毕业的赵晓岚为了照顾瘫痪在床的婆婆,辞去工作当了农民,把婆婆养老送终后一直在塑料大棚内种菜。今天,为了还上郝仁的钱,她和郑钧商量后把老家的房子变卖掉,并在银行贷了款,自己则住进一间破屋。郑钧不无内疚地问妻子:“你嫁给我,后悔吗?”为丈夫做出重大牺牲、并且理解丈夫的赵晓岚有一段话耐人寻味:“你只管秉公办事,只要让老百姓说你一个好字,不让别人捣咱的脊梁骨,俺住一辈子这破屋也不埋怨你!”
而郝仁对郑钧让晓岚继续当农民和住在破屋很“不满”。有了这个“不满”的理由,他就利用自己的儿子卫华和其未婚妻——郑钧与晓岚的女儿秋月频频“干涉”郑钧的“家政”,甚至不惜用“绑架”手段,派手下人把赵晓岚强行搬到城里,要送一套单元房让她住。
尽管女儿秋月大学毕业尚未找到工作,尽管夫人的居室还是破屋,但面对“到手的”单元套房,我们的纪委书记头脑十分清醒,她对女儿语重心长地说: “不管你和卫华是啥关系,别人的便宜咱一点也不能沾,记住,这是做人的原则。沾了别人的便宜,骨头就会变软。”并坚决退掉了单元房。
《倾斜的天平》在塑造郑钧这个人物形象时,有一处“神来之笔”,十分精彩,观后令人久久难忘。
郝仁得知郑钧在查他的问题,惶惶不可终日。为了达到目的,他背着郑钧夫妇,让秋月不顾父母反对,和卫华登记结婚,他特意请来当年暗中资助他和郑钧上完大学的陆老师参加婚礼,并以看望陆老师的名义,把郑钧夫妇请来出席了婚礼,使郑钧夫妇不得不默认郝仁的这种安排。“无情未必真豪杰”,郑钧这样的党的好干部,也是有情有义之人,他对当年的恩人陆老师的难以忘怀和敬重,正是他高尚人格升华的生动体现。
通过剧情的一步步深入,郑钧以及郝仁这两个正反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了充分展示。郑钧对郝仁说,“你搬出陆老师达到了目的。我也不会忘记,你在晓岚生命垂危之时伸出的援助之手,但我不能因此放弃一个纪检干部的天职。”
而郝仁竟用《三国演义》里的一句话“是非成败转头空”,劝郑钧“凡事不要太认真”,并大谈特谈“钱是命,钱是胆,钱是路路皆通的通行证”。
郑钧反问他:“钱让你干啥你就干啥?”
郝仁直言不讳:“我崇拜金钱。”并“怜悯”地责问郑钧:“你看你把自己的日子过成啥样子了?”
郑钧坦荡地告诉郝仁:“我的日子过得虽然俭朴,但我心里阳光灿烂,空气新鲜。上,我可以自豪地告慰祖宗;下,我可以坦然地面对子孙,立在天地之间,我可以骄傲地宣告,我是一个有人格尊严的人。”并反问郝仁:“你有这种感觉吗?!”故事发展到这里,观众和编导的情感融为一体,不能不从内心认同: “郑钧是一个值得大写的人!”
从郑钧这个纪委书记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国家的希望。这个熠熠生辉的人物形象是我们许许多多好干部的代表,而这些好干部正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脊梁。
影视剧改编摄制,请与本文作者电话13683818096联系,先用短信
本文作者程占功 ,退休前多年任郑州黄河报社记者,黄河报文化版责任编辑
打赏